-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00csglj/2021-00001
- 发布日期
- 2020-06-06
- 主题分类
- 规划信息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365官方入口-app下载_mobile365-777_365提款一直在处理中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1年5月8日
365官方入口-app下载_mobile365-777_365提款一直在处理中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牢牢扭住综合实力高质量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奋斗目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稳增长、促转型、谋长远、蓄势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回稳、势能积聚的良好态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初步统计,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3.2%、居全省第4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7%、居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居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9%,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市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短板,科技创新支撑和带动能力不强,新兴产业成长还不够快、体量还不够大,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短板亟须补齐;城市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还有不少欠账,城市治理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还不高;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领域风险点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开局之年,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加快建设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市,争当中原更加出彩样板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鹰城,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经济工作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进出口总值平稳增长,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粮食产量保持在230万吨以上。
上述目标,是贯彻中央和省精神、立足平顶山实际的安排。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是经济发展需要。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期,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至关重要。7.5%左右的增速能够满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和防范化解风险的要求,实现“十四五”平稳开局。另一方面,按照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来安排,有利于我市逐步缩小差距,加快综合实力高质量重返全省第一方阵步伐。二是有利于指标保持平稳。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经济总量基数较低,连带今后几年经济增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7.5%左右的增速安排充分考虑了基数较低的因素,可以实现年度经济指标间的平滑衔接过渡,有利于稳定各方预期。三是符合发展实际。当前全市经济运行逐步向好、全面恢复态势不断巩固,随着国家几大战略叠加辐射效应逐步显现,有利于更多更好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融入新发展格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主导产业更加明晰,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经济增速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四是充分考虑困难因素。“十四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我市正处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加之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增速指标设置时也需要为应对内外环境变化预留出一定的腾挪空间。基于上述考虑,2021年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安排较为适宜。
具体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六个突出”:一是突出国家战略叠加效应,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闯路子、创示范。我市既有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的叠加效应,又能享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的辐射效应,努力争取更多国家重大布局、重大政策、重大项目支持,巩固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形成区域发展比较优势。二是突出扩大内需战略,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加快“两新一重”和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力度,持续推进消费扩容提质,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三是突出创新驱动,着力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四是突出改革开放,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发挥改革开放的突破和先导作用,着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深耕“长三角”、对接“珠三角”,承接长江经济带高端化工和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等产业转移,以开放赋能产业升级。五是突出区域协同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经济布局。主动对接郑州都市圈、积极融入洛阳都市圈建设,借助郑州、洛阳在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和开放平台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与两大都市圈同频共振,集聚各类要素资源,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城市功能品位。六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涉及群众安居乐业、安危冷暖的民生实事,进一步提升就业、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让人民更多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统筹推进七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稳运行促增长。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力稳住市场主体,着力畅通供给和消费,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紧扣国家、省重大战略、重大布局,结合产业政策和发展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千项万亿”项目库,提高项目储备的总量和质量。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滚动实施补短板“982”工程,做好“十四五”规划和2021年度计划项目的平衡衔接,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以“四比四看”为牵引,深化市县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常态化开展集中开工、观摩点评、考核评比等活动,强化重大项目督导,严格落实奖惩、传导压力、提升动力,持续营造比项目个数、比项目质量、比项目进度的良好氛围。加快推进356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1000亿元以上。以“两新一重”项目为重点,发力“新基建”、建强“能源网”、畅通“大交通”、连通“大水网”。加快大数据运营管理中心建设,推进汝州市、舞钢市、宝丰县等县域新型智慧城市创建,进一步优化县城以上城区5G网络布局,力争5G基站数量达到3750个,实现乡镇、农村热点区域覆盖。抓好500千伏墨公变、尼龙城增量配电网等项目建设,推进尼龙城4×35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花园沟抽水蓄能电站、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等项目实施,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积极推进呼南高铁平顶山段、平漯周高铁、鲁山机场等项目,加快焦唐高速、叶鲁高速、郑南高速、周平高速以及北环路升级改造及西延、大西环、平鲁快速通道、许南路东移等项目建设,推进东部客运枢纽站建设。加快实施全域生态水系规划,深入开展“四水同治”,全力推进城区南水北调供水配套、昭平台水库加固扩容、祥云河水系连通、引燕山水库水入尼龙城、沙河治理及生态修复等重点项目。加强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发挥财政性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加大中央预算内资金争取力度,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加强与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适时筛选重大项目开展融资对接活动。强化土地要素保障,争取省重点项目用地保障率达到90%以上。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深化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依托PPP项目信息监测服务平台,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重点领域项目,积极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
加大实体经济扶持力度。深化企业服务活动。坚持市委、市政府与平煤神马集团、平高集团等重点企业联席会议及现场办公制度,充分发挥企业服务官作用,大力开展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对接,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统筹做好煤电油气运调节,突出抓好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和重要时段的电力、油气、煤炭等供应保障,确保企业平稳生产经营。着力降低企业成本。坚决落实各项减税降费让利政策,完善涉企税费、监督检查等清单制度;密切关注国家阶段性政策调整对市场主体的影响,适时完善更新企业帮扶政策工具箱;进一步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实施企业上市“121”行动计划,鼓励企业扩大上市融资,开辟直接融资渠道。健全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多样化融资担保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与融资担保机构合作模式,提高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比重。持续强化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研究建立产业基金,拓展产业链融资、民间融资等多种融资途径,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
持续激发消费潜力。继续丰富促消费活动内容,搞好“寻味鹰城”、“消费促进月”、直播带货等各项促消费活动,有效畅通内循环。大力发展“夜经济”“首店经济”“小店经济”等新兴消费热点,促进家政、康养、托育、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家电更新等政策,促进大宗商品消费。积极推进基于5G应用的网络零售、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线上消费试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加快区域消费中心和县域消费集聚区培育,持续扩大电商、快递、品牌商超农村覆盖面。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厚植发展优势。围绕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加快构建“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制造业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做大做强“一主”。聚焦尼龙新材料核心主导产业、首位产业,巩固上游基础原料供应保障能力,拓展下游尼龙织造、工程塑料、聚氨酯三大产业单元,推进尼龙产业氢氨、20万吨己二腈、尼龙织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二优”。依托现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推动电气装备和特钢不锈钢两大优势产业提速发展。强化高压、特高压产品研发制造,拓展中低压智能制造领域,抓好智能电气产业园、高低压电气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完善特钢不锈钢产业链条,提升研发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抓好翔隆不锈钢产业园、宝新不锈钢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四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储能四大新兴产业,为制造业提质增效发展注入新动能。以新型信息消费需求为导向,加强与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抓好电动智慧无人矿山等项目建设。加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平煤机、跃薪公司、世邦集团等龙头企业,抓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智能机械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积极研制生产化学原料药、化学创新药、生物制药等产品,抓好真实医药产业园、双鹤华利药业迁建、蔚源公司年产8500吨药物中间体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储能产业,加强与隆基集团、宁德时代等企业合作,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抓好年产3000万套光伏组件、年产6吉瓦方型储能锂离子电池、氢能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改造提升“多元”特色产业。围绕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效益提升,着力“移大树、育小树、嫁接老树”,改造提升新型盐化工、现代煤化工、新型建材、节能环保等多元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推进以智能制造为引领的“三大改造”,抓好煤焦化产业园、40万吨聚碳酸酯、碳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优化制造业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新材料、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加快推进两大产业带建设。依托焦柳、孟平铁路和宁洛高速,布局发展洛平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沿许南公路,布局发展豫西南工业长廊,推动产业带城市之间协同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合作经济带。
推动服务业扩量升级。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和商贸服务业为重点,推动服务业扩量升级。现代物流业,积极引进知名物流企业,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加快国际物流产业新城、泰顺达电商仓储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提升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大宗商品物流等特色物流发展水平。文化旅游业,实施全域旅游创建工程,着力构建“一核两带四集群”总体布局,发展壮大山水康养度假、田园休闲观光、文化旅游体验观光、民宿助力乡村振兴等四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健康养老业,加强生态、温泉等康养资源开发,推动医养结合,支持康复医院、护理院发展,加快建设医养康养综合体,规划建设安养中心、养老公寓、健康中心等配套设施及智能化健康管理系统。商贸服务业,支持传统商贸服务业提质升级,加快转变经营模式、增强体验式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发展。同时,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深入实施“鹰城英才”计划,落实“人才新政31条”,积极搭建舞台、优化服务,在职称评审、住房保障、科研经费、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解决后顾之忧,推动创新人才充分施展才华,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创业动能,着力打造创新人才价值实现基地。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奖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扶持政策,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探索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积极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市。开展培育创新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持续加大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骨干企业组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及产业创新联盟,推进平顶山功能新材料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创新平台10家以上、科技创新共同体2家以上。
提升产业载体发展能级。高质量完成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规划修编工作。深入开展产业集聚区晋星升级和“百园增效”行动,力争产业集聚区在现有基础上,再晋升1家二星级和1家一星级产业集聚区。结合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结果实施差异化资源要素配置政策,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控制新增低效闲置用地,促进节地水平、产出效益双提升。优化服务业“两区”发展定位,支持商务中心区着重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促进服务业专业园区集聚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市场主体,切实发挥服务业“两区”载体功能。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动力。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在深化改革开放上精准发力,增强全市发展动力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一网通办”下“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简化企业开办、注销办理流程,允许企业登记注册实行“一照多址,一址多照”。扎实推进投资项目审批“三个一”改革,统筹推进交通、水利、产业等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清理重复、变相和违规审批,广泛推行告知承诺制。加快优化提升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功能,推广“豫事办”应用,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证通办”“掌上可办”,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程度。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推进重点领域信用监管示范工程建设,全面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完善营商环境评价和结果运用机制,加快推动政府改革深化、职能转变。扎实推进“寻标对标创标”活动和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提升活动,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持续开展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百县提升行动暨“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引入第三方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和评估,拓宽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广经理层全面市场化选聘、中层全员竞聘上岗、员工全部市场化流动“三个100%”经验,开展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项行动。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信用信息归集扩面、管理提质、应用赋能“三项行动”,依托全省一体化信用平台,拓展信用信息在获得贷款、交通出行、房屋租赁等方面的应用。全面推开信用承诺制度,建立贯穿行业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监管机制。实施差别化电价、差别化污水处理费、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等政策,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深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加强地方金融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文化、城市执法等领域改革。
全力抓好开放招商。深度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城市群等战略,紧紧围绕“七地一枢纽”建设,进一步完善“四张图谱”、推进“四个拜访”,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等精准招商活动,积极推行飞地招商、股权招商等新模式,着力引进一批战略性、龙头型项目和行业“头部”企业。准确把握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精准寻找目标企业与本地契合点,积极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不断延伸、完善产业链条。
积极拓展外贸空间。积极帮助进出口企业争取各项外经贸发展资金,支持我市重点加工贸易企业申请配额,综合运用出口信保、进口贴息等措施,激励企业扩大进出口。支持更多传统外贸企业应用跨境电商平台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有效整合业务流程,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便利化、一站式通关综合服务。健全外商投资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监管体系,完善“三外”企业首席服务官等制度,加快海关技术中心、综合保税物流中心等平台建设,培育壮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四)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中心城区、县城、乡镇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
持续提升城市品质。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速推进县域和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全域生态修复、绿色矿业发展、矿产资源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实施、监督体系。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做好城市体检,强化城市双修,推进窨井盖、城镇危房等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滚动实施一批市政管网、立体停车场、城市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强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136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推动258个新纳入计划老旧小区开工建设。积极搭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数字城管建设,丰富智慧城市内涵。
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健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机制,积极争创第二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坚持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导向,支持各县(市)因地制宜、科学定位,进一步明晰1—2个特色鲜明、竞争力强、技术含量高的主导产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实现特色化发展。制定出台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政策措施,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差异性、形态多样性的特色小镇。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化落实“零门槛”户籍改革政策,全面取消城区、城镇落户条件限制,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便捷度,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持续完善“人地钱”挂钩激励机制,加强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落户数量挂钩力度。加快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满足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的需求。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高标准农田22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230万吨以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坚持不懈制止餐饮浪费。抓好良种繁育推广示范,选育优良小麦新品系2—3个,加强韭菜、郏县红牛、尧山白山羊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立韭菜生物育种中心。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推动生猪稳产保供,加快绿色高效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
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以国家农业“两区”建设为载体,全域推进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新增绿色种养技术试验基地2万亩。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足“农业+”大文章,加快发展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抓好健康食品产业园、汝州“三粉”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绿色食品基地。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加快建设郏县红牛、舞钢肉鸽等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牧原420万头生猪基地、伊利5万头奶牛基地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500万头优质生猪等产业集群。抓好西部浅山区复合型产业示范带建设。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编制,实现乡(镇)规划委员会全覆盖。全面编制和落实村庄规划“两图一表一说明”,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三清”行动,扎实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亮化绿化美化等工作,整体提升村容村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新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以上。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对“两类户”的日常排查监测和及时帮扶,落实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确保不出现新的绝对贫困。强化产业扶贫,完善社会性综合保障措施,以乡村振兴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集中各种政策资金等资源向搬迁安置点和搬迁群众倾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转型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处理好生态、资源和发展的关系,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鹰城。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空气质量提升行动,抓好重点企业、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管控,强化多污染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和柴油运输车治理,科学编制企业差异化管控清单,实现有效应对大气污染和最大限度支持企业发展双兼顾。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河长+检察长”制,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建设一批生态湿地工程,完成老城区主次干道雨污分流系统改造,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持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风险防控,完成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治理修复等工作。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调整,推进重污染企业退城进园搬迁改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持续实施“气化乡村”工程;加快尼龙城铁路专用线项目一期建设,推动大宗物资运输“公转铁”。
持续扩大高质量生态供给。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积极推动经济和环境可持续与均衡发展。持续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推行自然资源管理“一网两长”制。扎实推进山区生态林、农田防护林、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重点工作,确保完成造林8.7万亩,森林抚育33.4万亩。深入开展巡河巡山巡矿行动,切实抓好沙河流域废弃工矿土地整治,沙、汝河流域和北部山体生态修复等项目实施,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0平方公里。
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密切跟进、研究国家和省里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有关精神和工作部署,制定“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持续做好能耗“双控”工作,进一步强化能源消耗源头控制、全过程管理,严控新增耗煤项目,深化重点领域节能改造,优化电力行业用煤。全面推行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用能权交易扩大到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开展电力、钢铁、建材、焦化、化工等重点行业能效对标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静脉产业园提质发展,推动煤石、尾矿、粉煤机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绿色生活引领行动,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料制品。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生活创建,推行绿色消费。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夯实共享发展的基础。
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进一步完善防控工作运转机制,压实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加强力量保持各级指挥机构高效运转。积极应对疫情防控新形势任务,健全完善物资储备供应和舆情应急监测机制,及时准确做好信息上报。严格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把农村疫情防控作为重中之重,组织好返乡人员摸排、信息登记,强化中高风险地区“人”“物”来平管控。加强农贸海鲜市场、进口商品、冷链物流等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管控,强化重点人群排查管理和“应检尽检”,做好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工作。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鼓励群众减少不必要外出,严格管控聚集性活动。充分发挥发热门诊“哨点”作用,扎实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基层成长计划,积极拓宽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实行就业困难人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持续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扩大新业态就业人员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积极应对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快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儿童福利院建设,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抓好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力推进健康鹰城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全民健康促进15个专项行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好“四所医院”。扎实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市县疾控机构硬件建设,抓好市传染病医院病房楼、市中心血站迁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等项目建设,力争在市域内解决疑难危重患者看病就医问题,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深入推进医疗健康共同体建设,实施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工程,强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完成主城区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扩容计划,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全面完成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农村两类学校建设规划项目,加快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抓好市一高附中新建,市实验高中、市二中改扩建等项目。实施高等教育扩容提质工程,加强高水平应用型院校建设,筹备新建一所本科院校、升格一所职业院校。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广泛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活动,开展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试点,做好第十四届省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加快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水平。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持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做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庆安保工作。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民呼必应”接诉即办工作体系,健全“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长效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市级应急救灾物资保储备机制,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防范金融风险,稳妥化解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积极防范化解企业风险,抓好企业债务风险识别、监测和管控,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强化企业间担保链风险防范。严格防控地方债务风险,密切关注县级财政运行情况,切实保障“三保”支出。有序推进问题楼盘化解,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互联网金融等活动。着力防范化解疫情衍生的新风险,防止风险向其他领域传导蔓延。着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梳理排查可能面临的断链、卡链风险,保障骨干企业、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