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745774297/2022-00002
- 发布日期
- 2022-11-04
- 主题分类
- 统计信息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2022年以来,按照“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要求,坚持监测、帮扶“两手抓”,紧扣筛查、排查、评议“三个环节”,用好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三支队伍”,注重产业、就业、创业“三业并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推动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开新局,在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水平,实现巩固、衔接“两促进”。
一、2022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防返贫监测帮扶成效明显。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织对2626个行政村入户筛查,共排查农村户籍人口104.8万户396.5万人,新纳入监测对象285户1015人,标注风险消除监测对象230户681人,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并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隐患。截至10月31日,我市纳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的“三类户”共18268户55550人,标注致贫返贫风险消除6431户20753人,风险消除人数占比37.4%。
(二)问题整改扎实推进。今年以来,针对国家和省2021年度后评估考核反馈问题、中办督查调研发现问题、省督导指导组检查反馈问题等,专门召开问题整改推进会,制定排查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时限、责任人等,举一反三全面推进整改落实,共对照排查各类问题3000余条,已全部整改完毕。同时,围绕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成效巩固四个方面,组织全市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大排查、大起底”行动,共排查4.8万户17.7万人,发现7个方面1586条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
(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坚持将发展产业作为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首要任务,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多次召开专题推进会、产业观摩会等,指导各县(市、区)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在政策扶持、招商引资、龙头引培、品牌打造、三产融合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并建立完善助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持续稳定增收。目前,我市以汝州生猪、舞钢肉鸽、宝丰乳业、郏县红牛、叶县优质小麦(硒麦)、鲁山食用菌为主的“一县一业”格局已基本形成,已培育了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市级、46个县级,获得财政资金8920万元,构建了省市县三级产业园体系;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8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48家;现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6个县(市)全部创建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培育绿色食品企业90家、产品15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2个;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营业收入达215.7亿元,固定联结农户21.6万户。
(四)就业扶持务实有效。坚持将稳岗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举措,研究出台《进一步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稳岗就业持续增收的意见》,打造“县有就业中心、乡有社保所、村有服务站”的三级服务体系,真正让群众外出务工有组织、有渠道、能就业、见实效。目前,全市各行政村就业服务站覆盖率达100%,该做法被省委办公厅《工作交流》、省《乡村振兴动态》刊发推广。同时,结合“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组织市技师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机构,重点加强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强本领、就好业。今年前三季度,已超额完成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和新增技能人才两项培训任务。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务工11.6万人,其中乡村公益岗安置2.5万人。
(五)农村人居环境显着改善。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坚持定期暗访督导、观摩考评、通报曝光,全面治理“六乱”,扎实推进“六清”,目前已清理垃圾堆43.49万处、坑塘2万余个,整治乱搭乱建2.87万处,规范集镇市场965个。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垃圾处理闭环管理,试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确保“扫干净、摆整齐、保持住”常态化运行。全市12个县(市、区)均已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保洁全覆盖,汝州市、郏县分别被确定为国家、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县(市)。深入实施村庄绿化美化行动,强化农村公共空间治理,积极开展“一宅变四园”,整体提升村容村貌,今年已整治残垣断壁和空心院5.47万处,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农房2728宗、58.92万平方,植树种绿221.7万棵。
(六)项目资金管理规范。一是抓县级项目库建设。指导各县(市、区)持续做好县级项目库动态调整工作,截止10月30日,县级项目库当年入库项目1772个,较2021年增长27.57%;预算资金规模32.79亿元,增长23.77%。二是抓衔接项目资金进度。加强统筹调度和督导检查,加快项目资金对接实施进度,截至10月30日,全市到县财政衔接资金9.2亿元,资金对接率100%;共安排衔接项目734个,开工率100%;已支出7.85亿元,支付进度85.3%。三是抓灾后恢复重建。深入谋划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成立工作专班,加强指导督导,确保灾后重建工作扎实高效推进,目前我市谋划实施的558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全部提前完工。
(七)金融支持作用更加突显。制定印发《2022年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投放计划》,按月分配任务、逐月通报情况,并指导督促金融机构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办理流程、主动搞好对接,切实提高贷款发放效率。截至目前,全市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当年新增户贷率10.04%,余额户贷率35.74%;当年新增精准扶贫企业贷款8977万元,累计发放贷款9.56亿元。同时,强化逾期风险防控,指导各地加强监测预警,每周提取相关数据,提醒贷款对象及时还贷。
(八)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活动,建立“领导联包、单位帮建”机制,实行“一星一专班”“一星一方案”,全市共建立各级干部联系点1654个,组建帮扶对子821个。二是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平顶山路径”,创新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融合赋能行动,积极打造党建联合体、资源融合体、产业聚合体、治理耦合体、城乡结合体、振兴示范带“五体一带”,大力实施龙头优强工程、内核锻造工程、多元治理工程、红鹰创业工程等“六大工程”,以“融合”激发振兴活力、用“赋能”培育振兴动能。三是完善“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工作列入“四议两公开”内容,常态化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共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7个、省级31个,全市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到了65%。
二、主要亮点做法
今年以来,365官方入口-app下载_mobile365-777_365提款一直在处理中继续在机制上突破、在载体上创新,推动各项工作走深走实。
一是创新成立村级就业服务站,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在各行政村挂牌成立就业服务站,由村支部书记担任站长,并确定1名就业协理员,形成“县有就业中心、乡有社保所、村有服务站”就业服务体系,推动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中有培训意愿的“应培训尽培训”,具备就业能力的“应就业尽就业”,符合享受政策的“应享受尽享受”。截止7月底,全市2419个行政村村级就业服务站覆盖率100%。
二是推行“一图一表一制度一流程”网格化管理,织密织牢防止返贫致贫“保障网”。聚焦筛查分类、入户核查、民主评议、监测帮扶、风险消除五个环节,依靠网格员、乡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三支队伍,将所有农户分为“无风险放心户”“重点关注户”“监测对象”三个类别,分类开展精准帮扶,确保监测范围全面无盲区、监测识别快速无遗漏、监测帮扶精准无差错。
三是实施“三化”管理,加强日常评价。落实省委“坚持项目化、方案化、清单化管理”要求,制定出台《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及督导评价办法》,从“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创一流”四个方面,将工作任务细化为21个大项、38个小项、95个指标,每月对乡镇(街道)评价一次,每季度对县(市、区)评价一次,把各项工作抓在平常、干在日常。
四是实行上缴收益“减、免、缓”,推动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健康运行。出台指导意见对承租经营性扶贫(衔接)项目资产(不含入股分红型)的企业和经营主体,自2022年起免收协议约定的3个月租金,剩余租金减半收取。在此基础上经营运转仍存在困难的,所需上缴租金延缓至次年,原则上不超过一年。以此消除疫情影响,帮助带贫企业、经营主体纾困解难。
三、2023年工作打算
2023年,我市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继续落实“四个不摘”及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要求,推动特惠性扶贫政策转变为普惠性民生政策、特殊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态化扶持措施,走出一条具有平顶山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是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产业发展方面,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逐步提高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家庭经营净收入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龙头带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因地制宜支持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较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继续用好小额信贷政策,组织实施好产业帮扶项目。就业帮扶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着力稳住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就业规模,力争有所增加。公益岗位聘用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数量稳中有增、管理规范。
二是抓牢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网格化管理机制,切实做到精准监测、精准帮扶。监测环节,因地制宜建立监测标准年度调整机制,进一步简化识别程序,确保及早发现、应纳尽纳;帮扶环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精准施策,确保有人管、管到位;退出环节,严格把握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三是盯紧大病临时救助和饮水安全“两个风险点”。持续跟踪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参保和医保政策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推动解决,对确有大病影响生活的,及时采取临时救助措施。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护,建立健全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护机制。
四是抓细兜底保障和社会帮扶“两个重点”。针对“一户多病”、“一户多保”、独居老人等劳动能力严重不足的重点人群,以政府兜底保障政策为重点,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统筹各类社会帮扶力量,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筑牢防止返贫坚实防线。
五是抓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扶贫项目资产“两个基础”。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完善设施出租、股权投资等模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对道路和饮水等公益性资产加强后续管护,推动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2022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