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25x/2022-00002
- 发布日期
- 2022-08-31
- 主题分类
- 规划信息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印发河南省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河南省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为全面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助推我省高质量发展,根据《“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河南省“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结合河南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部署,将知识产权强省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年度政府工作重要目标,部署推动一系列改革,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重新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效提升了全省知识产权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五年来,全省知识产权系统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断增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52件,是“十二五”末的2.4倍;PCT国际专利申请982件,是“十二五”时期的2.1倍;获中国专利奖97项,设立并评选2届共98项省政府专利奖,在我省一些关键共性技术与“卡脖子”技术上实现群体性突破;有效商标注册量达112.1万件,是“十二五”末年的3.9倍;驰名商标276件,地理标志商标85件,地理标志产品66个。知识产权运用效能明显提升,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交易运营(郑州)试点平台投入运行,郑州、洛阳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设立7亿元的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105.5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5.3倍;围绕我省主导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20家省级专利导航实验区、60个产业集聚区商标品牌培育基地;“信阳毛尖”入选国家首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禹州钧瓷”获批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办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逐年攀升;着力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高标准建成中国郑州(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中国(新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通专利快速获权、确权、维权绿色通道;深化跨部门、跨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布局127个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建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园区)12个、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县(市、区)39个,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102家,省级知识产权强企332家,1219家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居全国第6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郑州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等一批国家知识产权重大项目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更加有力,引进和培育知识产权服务机构500余家,建成国家地方专利信息服务中心1家,分中心8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建设单位2家,国家级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和网点7家,服务全省规模以上企业1.5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其他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00万余家次,居中部六省第一。
总的来看,“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如期完成,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知识产权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已初步显现。但是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与企业期盼相比,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高价值知识产权开发不足,快速维权体系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不够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不足,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激励政策不够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高端知识产权人才较为匮乏,知识产权服务业整体水平有待提升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当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顶层设计,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和竞争,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清晰指明了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接续奋斗的方向,为新时代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前,我省面临着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战略机遇,“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十大战略”描绘了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宏伟蓝图。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为河南知识产权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和广阔舞台。必须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开创知识产权工作新局面,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我省“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四个河南、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以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以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知识产权强省为目标,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抓手,深化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科学研判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以改革创新破解知识产权体制机制困境,优化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引领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中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管理、服务功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培育市场主体知识产权新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坚持统筹协同。健全知识产权工作协同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区域协作、社会共治,构建知识产权新发展格局;加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知识产权协同创新,推进知识产权与产业、科技、投资、金融、贸易文化深度融合。
——坚持质量优先。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质量优先,突出质量效应,培育质量理念,明确质量标准,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效能管理、高水平服务,以高质量知识产权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开放共享。适应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河南知识产权事业融入和服务于开放型经济发展,强化知识产权开放制度供给、内外联动,形成知识产权区域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省实现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两新一转”,即基本形成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效能管理、高水平服务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新格局,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对外开放有新的明显贡献,实现支撑型知识产权强省向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的转型升级。
——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知识产权产出质量和能力不断提升,形成若干个支撑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高价值专利组合,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PCT专利申请量明显增长,中国专利奖获奖数量持续增长。有效商标注册量达225万件,知名品牌数量稳步增加,马德里国际商标有效注册不断提升。地理标志产品达100个,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数超过500家。
——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机制更加完善,知识产权转化效益显着提高,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进一步凸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知识产权交易效益大幅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持续增长,全省专利质押融资金额累计超过140亿元。建成10个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实施项目,20个省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实施项目,培育50个地理标志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地理标志类知识产权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全省地理标志产业链具备规模。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知识产权高标准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更加完善,知识产权侵权易发多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权利人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的局面明显改观,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格局更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到82分。
——知识产权高效能管理。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得到优化,省、市、县三级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形成“权责清晰、人岗匹配、管理高效”的新局面。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协同能力全面加强,管理效能显着提升。知识产权强市和试点示范城市、县域、园区的辐射带动效应更加显现,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数量与质量大幅提升,知识产权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
——知识产权高水平服务。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新增一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化、品牌化的知识产权社会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效应更加显现,高端服务与区域产业实现融合发展。专利代理师、知识产权师数量大幅增长,培育一支规模大、结构优、素质高、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三、主要任务
(四)协同推进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
高水平开展省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合作会商,做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河南省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十四五”规划》、《河南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实施。持续优化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与科技、文化、贸易、投资、金融、产业等法规政策的协调与融合。健全知识产权工作协同推进机制,更好发挥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效能。
(五)构建有序高效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作、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体系,提高知识产权领域系统治理效能。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机制,落实知识产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推动实现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大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知识产权管理中的运用,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化管理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电子商务平台等数字化平台的互联互通。
(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促进知识产权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态势,有力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加强知识产权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推动知识产权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落地。加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之间的知识产权执法协作和国际合作,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七)激发市场主体知识产权创新活力
聚焦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社会组织,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加快专利技术产出和转化,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一批知识产权“强企”“强校”。着眼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大力实施专利导航产业发展项目,鼓励和支持创新主体面向全领域和全球范围优化知识产权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知识产权协同运用体系,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强专利布局和运用,促进知识产权流通和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支撑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八)夯实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基础
高标准统筹推进城市、县域、园区的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夯实区域知识产权工作基础。集聚构建知识产权大宣传格局,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培育高品质知识产权文化,在全社会塑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实守信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为契机,健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稳定、持续、创新推进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拓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范围,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质量,构建覆盖知识产权全链条、便民利民、科学高效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
四、重点工作
(九)着力知识产权高价值创造,提升知识产权质量
1.建立高价值知识产权指标体系。以高质量和高价值为牵引,研究制定符合知识产权发展规律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知识产权价值衡量指标体系,健全知识产权质量统计监测和反馈机制。健全高质量创造支持政策,积极引入产业类别、维持年限、许可收益、获奖情况、海外同族专利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形成有利于高价值专利产出的鲜明导向。推动建立我省商标、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评估体系,构建企业自主、市场主导、政府推动、行业促进和社会参与的行业品牌新格局,打造若干知名商标和地理标志品牌。
2.建立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平台。发挥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功能区优势,聚集高端创新要素和知识产权资源,促进高价值知识产权产出。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选取我省战略支柱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推动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建立产、学、研有效对接机制,支持建立产、学、研、用、金相互协作的专利协同创新联盟。实施商标品牌建设工程,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商标品牌培育基地,推动市场主体从产品经营上升到商标品牌经营。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培育一批地理标志品牌和具有地理标志类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打造全省地理标志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3.建立高价值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优化高质量创造激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河南省专利奖励导向作用,大力推行以提高转化收益比例为主的“后补助”方式,促进高价值专利产出。强化科技创新政策与专利政策的衔接,将高价值专利产出作为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立结项的重要指标,建立高价值专利导向的高校、企事业单位职称评审、晋升制度。加大外国商标注册和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支持力度,推动将驰名商标认定和海外商标布局情况纳入企业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形成激励与监管相协调的管理机制。
4.提升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瞄准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实施重点产业专利导航,促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利布局与标准制定,助力破解“卡脖子”问题,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产业。聚焦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实施,以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导向,围绕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水土保持、新材料等绿色专利技术,培育一批拥有专利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积极应用专利先进技术促进能源、化工、原材料生产基地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低碳清洁型和环境治理型产业,塑造具有黄河流域特色的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
(十)着力知识产权高标准保护,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1.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修订《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全面建立并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商业标志权益、商业秘密、地理标志等地方保护制度,制定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技术、区块链、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与知识产权执法部门联动的电商平台治理规则,健全专业市场、展会、进出口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文化、民间文艺、传统知识和中医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2.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加大执法专业人员配备和培养力度,提高执法队伍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专业技术支撑,推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装备现代化、智能化建设。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有机衔接,建立行政保护技术调查官制度和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制度,完善专利、商标侵权判断标准。深化跨部门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和跨地区协作执法机制,节约执法成本,提高办案效率。加强电子商务、高新技术等重点领域,展会、进出口等重点环节,高价值专利、驰名商标、商业秘密等重点对象和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的执法保护,培育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区。
3.健全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仲裁机构、调解组织、公证机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推动完善知识产权诉调对接、司法确认机制。围绕我省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布局一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维中心,积极申建中国(河南)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洛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支持漯河市经开区、禹州市申建知识产权快维中心,加快建设中国(新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郑州(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畅通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通道”。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网络,推进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全覆盖。规范实施知识产权领域失信主体惩戒制度。
(十一)着力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提升知识产权价值
1.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集聚和整合知识产权运营资源,建设3-5家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机构和基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交易运营(郑州)试点平台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专业化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健全市场化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机构,建设一批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扩大现有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规模,争取设立细分优势产业的知识产权运营子基金,支持特色优势产业高价值专利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2.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加快落实《河南省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助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充分发挥重点项目、重大平台、重要活动的载体作用,提升高质量专利供给水平,拓宽专利技术供给渠道,推进专利技术供需对接。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共享成熟专利技术,推动专利转化实施,唤醒未充分实施的“沉睡”专利,让创新成果更多惠及中小企业。推进专利转化服务便利化,强化专利转化支持政策,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力度。针对关键技术加强专利导航体系建设,运用专利导航成果,精准对接合作对象,推动专利集成运用,提高专利转移转化效率。
3.构建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与商业银行战略合作,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化解银行融资风险。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面向产业集群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集合授信等新模式。鼓励银行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产品,开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快速通道”。支持保险机构创新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和服务,引导各类担保机构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培育和发展专业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
(十二)着力知识产权高水平服务,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1.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发展壮大知识产权评估、价值分析、交易、转化、质押、投融资、金融、证券、保险、运营、托管、律师等服务机构,推动服务范围重点向“一带一路”、国际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法律服务、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领域拓展。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数据分析、专利战略布局、知识产权金融、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联盟等高附加值的知识产权集成化服务机构,满足企业个性化、国际化、高端知识产权服务需求。
2.打造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主干网络,推动高校、行业组织等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建设,打造一批数字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强化省内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间信息共享协作,整合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资源,探索建设专利、商标、版权、标准、计量技术规范、科技文献等知识产权信息的大数据融合应用服务系统。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加强创新主体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宣传推广和能力培训,提升知识产权信息资源传播利用效能。
3.构建高品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郑州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各级高新区、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一批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与区域产业深度对接、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优势。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强服务流程管控、从业人员交流和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加强政府、行业协会对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的引导和监管,建立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有机结合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制度。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质量检测和评价系统。
(十三)着力知识产权高素质人才和高品质文化建设,夯实事业发展基础
1.完善知识产权人才能力培养。鼓励高校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结构改革,推进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政府、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多元知识产权培训模式,推动将知识产权课程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相关班次的培训内容。加强知识产权师专业技术职称的认定和培训,持续开展专利代理师资格考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各类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培训,构建理论教育、业务培训、素质培养、实践锻炼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人员培养体系。
3.优化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环境。加快知识产权学院合理布局与建设,推动构建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知识产权人才学历教育体系。加强知识产权智库建设,实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将知识产权人才纳入“招才引智”计划范畴及省人才分类目录,并列入河南省紧缺人才范畴。健全知识产权人才流动机制、收入分配机制,保障知识产权人才合理配置和薪酬待遇。探索建立面向重点行业、企业的专利专员制度,搭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使用平台。选拔培训一批知识产权创业导师,加强青年创新创业指导。
3.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浓厚氛围。将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纳入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工作框架,建立校园知识产权教育工作体系。开发一批知识产权精品课程,创新参观、交流、展览等体验式教育模式。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商标品牌节等重大宣传活动,着力构建政府活动宣传、媒体传播报道、学术研究影响、国际文化交流相互促进的知识产权传播格局。把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纳入普法宣传、道德教育、诚信建设、文明创建等全民思想文化宣教活动中,厚植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探索打造若干“知识产权小镇”、“知识产权公园”,促进知识产权融入游乐走进城市乡村。
4.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举办和参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国际培训交流,讲好中原知识产权故事。健全与国内外权利人的信息交流渠道,增进国际互通互信。加强对商业秘密保护、互联网企业走出去等重点前沿问题研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商会、研究会等进行国际学术理论与实务实践交流互鉴。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城市、地区,与发达省份、中西部地区建立知识产权合作交流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五、重大工程
(十四)实施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工程
制定促进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实施专利导航工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开展专利导航、专利预警分析,把握产业发展态势,确立产业专利布局,引导专利创造和集聚,推动新兴产业加快成为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支持建设专利导航服务基地,推动实施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专利导航项目,加快专利集成运用,实现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有效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五)实施商标品牌建设工程
以“商标兴企、商标富农、商标强省”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我省驰名商标培育名录,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针对我省名、优、特农产品比较丰富的特点,引导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产品品牌,实现涉农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有新突破。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商标品牌培育力度,重点支持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自主商标品牌建设,推动建成一批商标品牌基地和商标品牌集群。加大对商标品牌建设的鼓励、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完善商标品牌创建优扶政策。引导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商标先行”,通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等进行国际商标注册。支持企业创新“互联网+品牌”营销新模式,综合运用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兴业态,扩大品牌国际影响。
(十六)实施知识产权惠农工程
充分发挥“国家(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功能,加强对关键性重大农业技术的攻关研发,形成一批农田水利、农产品深加工、农机装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专利技术。实施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深入挖掘地理标志资源,加强地理标志培育、管理和运用。支持农户、基地、龙头企业与地理标志、涉农商标紧密结合,发展拥有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产品价值和竞争力。积极推行“公司(协会)+地理标志+农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运用地理标志商标助推精准扶贫,促进农民增收。探索成立地理标志产业协会,推动地理标志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开展地理标志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探索建立地理标志产品产值统计制度。
(十七)实施战略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工程
支持郑州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支持洛阳提质提速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充分发挥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两圈”带动引领辐射作用,提升城市知识产权整体发展优势。强化市域县域双支撑,在南阳、安阳、商丘等地布局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项目,培育发挥特色优势,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创新开放“建高地”、县域地区“筑高原”,提升区域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积极探索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改革先行先试,打造内陆开放创新高地。健全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运行体系,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研究制定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推动建立战略区域内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相关管理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
(十八)实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护航工程
跟踪欧美、日本等主要贸易出口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政策变化,引导开展“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研究。探索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贸易伙伴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推动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国际化布局。组织开展我省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调查和海外目标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评估,建立国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建设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防控体系,助力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等保险业务,不断加强知识产权海外服务保障工作。构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建好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河南分中心。建立海外维权专家库、重点联系企业库、法规资料库,建设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案例库。建立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补助制度,鼓励企业积极应诉或主动维权。
六、保障措施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加强党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知识产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工作领导机制,把知识产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可行的年度推进计划、保障措施和配套政策,推动规划的贯彻落实。相关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要积极参与规划实施,主动作为,发挥作用。
(二十)加大资金投入
落实知识产权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为知识产权工作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完善多渠道投入机制,建立以知识产权质量和转化绩效为目标的财政资金导向体系,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各类金融资本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事业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加大对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和产业培育、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优化等重点工作的投入力度,推进规划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取得扎实成效。
(二十一)强化考核评估
加强全省知识产权规划重点工作和主要指标的研判与监测,建立以知识产权为重要内容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制度,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绩效考核、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完善通报约谈机制,督促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加强奖励激励,按规定对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建立规划实施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统计调查与监测评估,定期编制、发布年度知识产权发展报告,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发展动态,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重点,保障规划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