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380/2022-00001
        • 发布日期
        • 2022-04-21
        • 主题分类
        • 工业经济运行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365官方入口-app下载_mobile365-777_365提款一直在处理中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工业经济工作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4-21 浏览次数:浏览

        365官方入口-app下载_mobile365-777_365提款一直在处理中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工业经济工作的通知

        平政〔2022〕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2022年,全市工业经济要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扩投资稳增长、抓创新促转型、补短板锻长板,不断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对标超越,为全市打造郑洛平“新三角”、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努力成为中原城市群重要一极提供坚实支撑。现就做好2022年工业经济工作通知如下:

        一、坚持稳中求进,保持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稳定工业增长。围绕市第十次党代会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紧扣稳中求进总基调,做优增量、调整存量、主动减量,稳定供应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实现较大提升,努力推动制造业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二)强化监测分析。强化“大运行”思路,建立“大共享”机制,构建“大平台”战略,实时感知、科学分析、精准预测,增强监测预测能力,提升分析研判水平。完善会商调度机制,深化上下联动、条块联动、政企联动,每月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建立重点企业监测联系制度,强化日监测、月调度、季通报。工业和信息化、统计、发展改革、税务、电力、金融、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等部门要强化沟通协作,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加强实地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着重分析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情况,及时发现运行中面临的突出困难、风险隐患,全面掌握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全方位多角度增强监测预测预警的主动性、针对性、前瞻性,拓展运行分析的维度、广度、深度,准确研判工业经济发展态势,科学引导企业转型发展。加强有序用电和电力缺口监测,建立主要产业链关键环节“白名单”制度,优先保障重点企业用电,推动企业稳产满产增产。

        (三)狠抓主体培育。运用“三本台账”工作法,完善培育机制,不断夯实工业经济发展支撑。一是深化升规纳统。确保2021年新增入库企业尽快达产达效,拉动工业经济增长;强力推进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库工作,精准建立入库培育清单,工业和信息化、税务等部门组织政策辅导,统计部门举办业务培训,财政部门指导建立健全财务核算制度,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8家以上,实现数量、质量和拉动作用的提档升级;深挖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潜力,促技改、增规模、提效益,推动停产企业复工复产;建立退规预警和帮扶止退机制,推动退规企业再次升规入统。明确拟入库企业达到入库标准、技改扩能项目投产达效、停产企业复工复产等的时间节点,并定期上报督导。二是深化上市培育。推动河南神马催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平顶山东方碳素股份有限公司结束省证监局辅导备案并报上交所、北交所上市挂牌,河南铁福来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省证监局辅导备案,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启动港股上市程序,宝丰县五星石墨有限公司、河南省大地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扎实推进上市筹备工作,直接融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抓住上市公司再融资降门槛、拓空间、快解锁的政策机遇,鼓励我市上市公司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出台支持企业纾困帮扶政策措施,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力度。强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载体和平台培育。持续开展“百名企业家培训工程”,抓好“青蓝接力”,高标准建设“企业家之家”。

        二、锚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中国尼龙城建设步伐。编制实施尼龙新材料产业提升行动计划,推动中国尼龙城建设提质提速,使尼龙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更加优化、项目建设更有成效、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夯实全市经济发展压舱石。加快形成100万吨己二酸、100万吨己内酰胺、100万吨尼龙切片产能规模,力争2022年完成投资13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一是狠抓项目建设。确保已投产的河南平煤神马聚碳材料有限责任公司10万吨聚碳酸酯、河南省鼎尔诚实业有限公司3.5万吨尼龙制品等项目尽快达产达效;推动平煤神马集团尼龙科技有限公司己内酰胺二期升级改造等49个前期项目尽快具备开工条件,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退城进园(一期)、平顶山倍安德塑化有限公司5000吨透明尼龙切片等30个项目尽快开工,河南神马印染有限公司2万吨化纤面料印染、河南恒泰源聚氨酯有限公司10万吨鞋底原液、河南华博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5万吨TPU粒子及制品等30个项目建成投产。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快临港B型保税物流中心、平顶山海关尼龙新材料检验检测实验室、河南省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配套项目建设,打造更加开放、创新的投资环境;完善中国尼龙城电力、水务、燃气公司等建设运营,持续优化水、电、天然气、蒸汽成本价格;加快推进中国尼龙城核心区中水生态处理、智慧园区二期、危险化学品专用停车场、标准化厂房二期、石潭河改道以及路网建设。

        (二)提升电气装备、特钢不锈钢精深加工水平。强化电气装备产业关键零部件自主创新,完善交直流、全系列、全电压等级产业链条。支持平高集团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集成增值服务、综合能源等产业,助力其成为高端电力装备制造商和智慧能源系统集成商。2022年,开工建设郏县高低压电气专业园三期、高新区电气科技产业园、恒海智能电网设备制造等项目,建成投产河南跨境装备智造产业园。实施特钢不锈钢产业焕新工程,加快装备大型化、生产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先进金属材料产业,强化高性能专用钢板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向下游机械制造领域延伸,抓好特钢加工特种装备制造产业园、2000吨钒氮新材料等项目建设。

        (三)抢占新兴和未来产业制高点。研究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储能等新兴产业,开拓氢能及新型储能、环保、智能健康等领域,开辟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重点发展电气装备、智慧矿山、一体化矿山机械装备、汽车装备、节能环保、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推进汝州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园、跃薪智能纯电动智能矿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抗艾滋病新药阿兹夫定产业化发展,积极研发抗肿瘤药物和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扩大药物中间体生产规模,积极向下游发展原料药及制剂产业;拓展中药饮片等初加工产品和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中药制剂等深加工产品,谋划建设医用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基地;加快润灵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基地、神鹰科技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河南蔚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8500吨药物中间体等项目建设。围绕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及电池材料、电锅炉及热储能等重点领域,扩大新能源储能产业规模,抓好平煤神马集团3GW光伏、姚电公司储能、叶县盐穴储气库、鲁山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设。

        (四)聚焦“五链”耦合集群集聚发展。一是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尼龙新材料、电气装备、特钢不锈钢、碳新材料等四个重点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二是强化集群强链。强化节点化攻坚、专班化运作、协同化推进、制度化支撑,围绕尼龙新材料、电气装备、特钢不锈钢等重点产业链条,完善“双长制”,梳理完成2022年度“四个清单”,深入开展造链、补链、延链、强链、畅链工程,促进“五链”深度耦合。各县(市、区)要围绕1—2个主导产业,聚焦发力,全力打造千亿级尼龙新材料产业集群和十大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三是强化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加快“一县一省级开发区”改革,加快规划修编,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明确“四至”边界,严守产业用地不得低于60%的标准,2022年3月底前完成整合挂牌。实质化推进“管委会+公司”模式,开展“三化三制”改革,2022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改制。深化“亩均论英雄”,开展“百园增效”行动,加快盘活存量土地,全面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三、聚力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工业投资水平

        (一)加强项目谋划,扩大工业有效投资。突出项目为王,强谋划、抓开工,以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为重点,以投资结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确保2022年工业投资超过500亿元、增长15%以上,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实施制造业项目271个,总投资1178.4亿元,2022年计划完成投资519.1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2个,2022年计划完成投资195.2亿元。实施能源项目27个,总投资462.6亿元,2022年计划完成投资94.6亿元。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80个,总投资691.2亿元,2022年计划完成投资217.3亿元。强化重大项目建设能耗和煤炭指标保障新机遇,切实落实技改贴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加大摸排力度,梳理投资信息,帮助项目单位完善入统手续,做到应入尽入。落实好月调度、白名单、建设核查等制度,加密项目观摩督导频次。出台对各县(市、区)工业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单独考核评价办法。

        (二)强化要素保障,高效推进项目建设。立足“重大项目攻坚”,聚焦“重点要素保障”,精准发力,高效推进,为项目量身定制最优服务。2022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支持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等新型手段,为重点项目提供资金保障,深化国有投融资公司改革,提高市场化融资能力。落实工商用电价格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加强煤电油气运调节,保障电力充足供应。全面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加强集中会审、并联审批、区域评估等,快速高效完成审批。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商贸物流园建设,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物流运输成本。取消企业供水、供气、供电环节不合理收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强攻招商引资,持续夯实项目储备。按照“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先进制造业体系目标要求,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专班招商、精准招商,积极推行基金招商、科研招商、要素招商,探索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招商新模式。各县(市、区五、优化营商环境,建立良好产业生态)要明确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重点突破,聚焦主导产业及骨干企业,深入推进“四张图谱”“四个拜访”,引育一批“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突出实效和精准度,锚定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寻找合作契合点。抢抓国家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政策机遇,加大与央企、国企对接力度,认真谋划我市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自主专题招商活动。强化项目代办服务,从简单业务向复杂业务延伸,从开办阶段向运营阶段延伸,从行政许可“浅水区”业务向“深水区”业务延伸。健全招商引资考评机制,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考核的硬指标,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功能。

        四、紧盯转型发展,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稳步构建我市碳达峰“1+6+7”政策体系,积极探索符合市情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依据《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推动钢铁、化工、建材等重五、优化营商环境,建立良好产业生态点行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完善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总量目标考核方法,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三是推进试点示范。支持骨干企业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建设。抓好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东鑫焦化公司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静脉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四是提升绿色制造能力。开展节能诊断、节能监察、能效水效对标达标、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等工作,推动实施绿色化改造,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绿色制造能力和水平,再创建一批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园区)。

        (二)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5G网络建设步伐,2022年新建5G基站1800个以上,新增5G用户100万户,健全定期督查通报机制,网络实现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谋划实施50个5G产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1亿元。建成平煤神马集团5G智慧矿井、365官方入口-app下载_mobile365-777_365提款一直在处理中大数据运营管理中心、5G智慧能源充电服务平台建设等新基建项目,加快平顶山“1+N”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跃薪智能机械公司5G智慧矿山、天瑞集团5G+AI+云+高清视频水泥智能化改造、华为(平顶山)数字工业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度。聚焦尼龙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及储能等重点行业,推动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建设,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搭建工业互联网综合平台,加快布局卫星互联网,2022年创建市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家以上,新增上云企业2300家,创建一批省级以上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

        (三)持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一是壮大创新主体队伍。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推行“揭榜挂帅”、“赛马”、首席专家负责、经费直通车等制度,研究出台《365官方入口-app下载_mobile365-777_365提款一直在处理中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若干意见》和“人才新政2.0版”。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工程,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达到50%以上,全年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7%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6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家以上。开工建设市级专家公寓和人才公寓,精准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合作伙伴,特别是引进院士和一流研发团队的,给予定向支持。落实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相关支持政策。二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争取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序列,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验室、尧山实验室建设成为省级实验室。加快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现代医药产业研究院、平煤神马集团科研创新中心、平高集团智慧能源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推动高性能聚酰胺纤维、高压电气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分子工程产业园等中试基地建设。全面启动智慧岛双创载体建设,加快建设算力中心。筹建河南化工职业大学。全年新增省级创新平台20家以上、市级创新平台50家以上。三是推动高质量科技合作。衔接国家重大创新需求,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深度嵌入国家重点产业领域创新体系。积极引进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参与我市创新工作,筹备举办第一届中国尼龙城发展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推动与中电十八所、宁德时代公司在新能源和储能产业方面开展科技合作,平煤神马集团与郑州大学建设尼龙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平高集团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建设高压电气重点实验室,舞钢公司、宝丰县分别与鞍钢集团、武钢集团建设特钢不锈钢联合研发中心。

        五、优化营商环境,建立良好产业生态

        (一)推动“万人助万企”常态长效。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拓市场、保增长、降成本、增效益。在技术改造、研发覆盖、升规入统、上市培育、数字赋能、扩大投资、产业招商、管理创新等8个方面深化企业服务,争取实现由解决单个问题向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转变,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实现突破,由支持单个企业发展向培育产业集群转变,在优化产业生态上实现突破。持续开展八大专项行动,坚持月调度、季督导;进一步完善领导包联、专班服务、督促督办、考评奖惩等长效机制。加快亲清政商关系信息化平台推广应用,实现政策精准推送、政务事项办理一站式便利化。创新举措,分类提升,研究出台新的服务企业措施,提升服务效能。

        (二)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实施“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件事一次办”“有诉即办”,加快政务信息交流整合和资源共享,不断扩大“零干预、零材料、零费用、零跑动”覆盖面。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各部门要对审批流程、监管行为进行再梳理,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二是持续强化政府诚信建设。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深入开展打击恶意逃废债务、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专项行动,不断营造“信用有价”的良好氛围。三是持续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规范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服务收费,认真落实减税、降费、价改等政策,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建立企业容错纠错机制,在对企业违法行为依法实施监管的同时,积极引导帮扶企业纠正违法行为。

        (三)拓展对接服务广度深度。结合企业需求,跟进组织一批针对性强的对接活动,不断深化产销、用工、产融、产学研对接。产销对接要从困难最突出、拉动力最强、见效最快的行业入手,推动上下游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用工对接要加强日常监测和动态研判,对产业园区和重点行业及企业缺工人数、空岗结构进行全面摸底,分行业开展急需紧缺工种专场招聘;产融对接要推动融资服务常态化、服务对象精准化、服务类型多样化,不断优化金融支持方向和结构;产学研对接要突出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已挂牌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在人才引进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坚守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底线。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精准研判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存在的安全风险和薄弱环节,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完善安全制度、落实防范措施,确保生产经营活动安全平稳,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督促工业企业履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确保长周期不发生疫情;加强重点医疗物资生产储备,提升应急生产机动性和调拨分配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2022年4月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