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487/2021-00001
        • 发布日期
        • 2022-03-16
        • 主题分类
        • 教育督导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实施教育倍增工程 让每个孩子公平起跑——郏县创建教育均衡之路
        发布日期:2022-03-16 浏览次数:浏览

        郏县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223所,其中小学79所、初中21所、教学点123所,小学生58225人,初中生28292人,留守儿童8805人,三残儿童359人。通过均衡创建,全县21所初中和79所小学全部达到验收标准,123所教学点全部达到办学20条底线要求。2019年7月,河南省第三评估督导组对郏县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进行评估督导,郏县12所参与迎检学校得分均在85分以上,全部达标;郏县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91分,认定为优秀等级。

        2017年以来,郏县县委县政府以实施“教育倍增工程”为抓手,五年内投入资金20亿元,城区框架内新建学校12所,新增优质学位20000个。

        五年来,先后整合资金7亿元,集中打造农村标准化学校100所,新建、改扩建农村薄弱教学点127所。在严守教师编制总数4202人的红线基础上,敢于担当,勇于破轨,多措并举招聘教师1996人,全部下沉农村基层教学一线,新聘教师全部分配基层一线教学岗位,特别对偏远农村、偏远薄弱学校进行重点倾斜,惠及全县100所农村标准化学校和127所农村薄弱教学点,确保郏县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日趋优化。新教师注入与补充后,完全解决郏县教师缺编问题,师生比达到省定标准。近年来,郏县县教师队伍涌现出了“河南省最美教师”王凤珍、“鹰城最美教师”薛改霞等一大批先进教师代表。

        “从老旧土灰房到三层钢构楼,从粉笔黑板擦到多媒体投影仪,从锤子铁板到电子铃声,从30多人的教学点也发展到1700人的乡镇寄宿制中心小学,我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乡村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乡村教育充满了生机。”现年53岁的郏县冢头镇北街小学校长张小舟谈及近些年的学校变化时,深切感受到教育现代化给乡村学校带来的“红利”——近年来,郏县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像北街学校这样地处偏远的农村小学,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200米环道等一应俱全,30岁以下年轻教师补充了20多人,学校也从10年前不足30余人的教学点发展到了1700多人的乡镇标准化中心小学。 

        像北街小学这样教学设备齐备的标准化寄宿制小学,在郏县每个乡镇都有3—5所,这些都得益于郏县近年来对学校定点布局的“精准施测”和教育基础投入的“精准调控”。2016年以来,郏县实施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计划,以实施城区“教育倍增”工程为抓手,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井喷化”的优质学位;以乡村教育振兴工程为载体,集中打造农村标准化小学,优化配置农村薄弱学校,切实补齐“两类学校”短板,夯实农村办学基础;以实施青年教师“青蓝工程”为纽带,加大招聘力度,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努力破解教师缺编和学科失衡难题,让青年教师成为乡村教育的希望。

        经过五年来的探索推进,郏县教育已初尝均衡发展的“甜头”,城区7所新建学校已拔地而起,新增优质学位2万个;集中打造农村标准化学校100所,改扩建农村薄弱教学点127所;全县共计招聘青年教师700余人,教师结构“老中青”梯次日趋合理。通过严格实施“阳光招生”,城区学校1—4年级“超大班额”现象得到控制,初中“超大班额”问题得到全面化解,“城镇挤”与“乡村弱”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启动“城区教育倍增工程”,助推城镇化配套学校的扩容升级,坚持堵疏结合,以优质学位的“倍增翻番”化解城镇化学位刚需。

        “想想前几年,教室里坐了112个人,开学2个月了,学生名字还没认全,更不要说班级科学管理了。现在好了,每班限额55人,我们工作也轻松了,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也变的更加宽松合理了。”在提及这些年学校的变化时,郏县新世纪小学教师董海龙深有感触地说。该校始建于1997年,由于城区框架内15年没有新建学校,该校“大班额”问题凸显,最高班额达到过126人,群众抱怨大,教师有怨言,学校更有难言的苦衷。 

        2017年2月4日,郏县召开春节后的第一个县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教育振兴工作,将高中债务化解、启动“教育倍增工程”、建立教师招聘长效机制作为加快振兴教育的“三大抓手”,并将教育纳入县域经济发展“五大体系”和“三个优先”之首,引领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规格之高、体系之严、重视之大均创郏县教育历史之最。当年,出台了《郏县“教育倍增工程”编制规划》,计划五年内投入资金20亿元,新建学校12所,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个学段,新增学位20000个,决心以优质学位的“倍增翻番”回应强烈的民生诉求。

        郏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闫付伟回想起那段岁月时总是感慨万千:土地从哪里来?资金从哪里来?项目手续如何办理?如何让学校从“纸上谈兵”变为“高楼大厦”?如何回应广大人民对教育的美好期盼?……面对复杂的工作头绪,郏县县委、县政府立足长远定下决策:万事开头难,先捡紧的办,宁可少上几个商业项目,咬牙也要把学校建好。为切实加快推进“教育倍增”工程的顺利实施,郏县出台了新建学校的“模拟审批”制度,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畅通学校建设的“绿色通道”,在确定施工方后,学校建设做到了“三个同时”,即:土地征迁与项目建设同时进行,项目建设与手续办理同步进行,当年9月,总投资1.37亿元的郏县第二实验中学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政府“交钥匙”向社会兑现承诺,从规划到使用,仅用9个月时间,创造了学校建设的“郏县速度”。

        2018年8月,郏县再出“大手笔”,县政府拿出700余亩宝贵的城区土地转用指标,面向城镇化急速发展的4个重点区域,开工新建4所学校。2019年9月,总投资7000万元的八一路实验小学、总投资1.5亿元的新城小学建成投用;2020年9月,总投资4.5亿元郏县实验高中建成投用,学校采用建管分离模式,由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教育管理团队和师资管理,必将实现郏县高中教育质的飞跃。在谈及当前教育工作时,郏县政协委员李建广面露喜色地告诉笔者:“如今,郏县最靓丽的风景在学校,最时尚的建筑在学校,最有发展生机的地方也在学校。”

        实施“乡村教育振兴工程”,就是全面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与薄弱学校建设,“腾笼换鸟”与“强筋健骨”同步进行,既要让广大农村学生在家门口“进得来”,更要“留得住、学得好”。

        3月13日,该县堂街镇士庄小学校长王旭刚和同事们带着《物资调拨单》从教体局拉回了30台崭新的电脑——这不是王旭刚第一次去领取大宗教学设备了。该校的教师电脑已达人手一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部配齐,心理咨询室、计算机教室等教学功能室也一应俱全。2016年以来,郏县以实施“全面改薄五年规划”为契机,纵深项目实施的“覆盖面”,加大县级配套资金的投入力度,超额完成省定农村校舍改扩建与教学设备采购指标,以集中打造农村标准化学校为抓手,不断夯实农村学校办学基础。

        2018年以来,该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3800余万元,建设教育信息化,主要为中小学配备了智慧黑板、计算机教室等。今年,又进一步创新融资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投入教学装备资金4800万元,先期2500万已大头落地,集中配备学科实验器材及体音美设备,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装备已实现更新换代,全部实现了省定一类标准,教育信息化已初具雏形。此外,该县还着力打造示范样板校,为每个乡镇集中打造了1—3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配足、配齐教学功能室,初中“十室”、小学“七室”已基本完善。注重乡镇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办好中心校,盘活成建制、守好教学点”的发展思路,注重乡镇内“集团化”办学,每个中心小学捆绑管理3—5所成建制学校和教学点,实行“集团化管理、捆绑化评价”,由中心校统筹教学资源,并选派教师到偏远教学点“走班任教”,配足任课教师,开齐规定课程,年终进行教学管理的量化捆绑评价,切实让均衡发展成果惠及农村偏远教学点。2016年以来,该县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五连增”,中招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连续全市领先,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打造已初具规模,教育成为郏县最亮丽的“名片”。

        实施“教师青蓝工程”,缺编就补,退一补一,把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培养要务,既要“进得来”,又要“留的住”,让青年教师成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希望。

        新学期开学,在郏县长桥镇中心小学,该校副校长张亚磊在组织全镇教务主任领取新的教科书。这位2010年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的特岗教师,经过9年的岗位历练,已经成长为学校教学的“好把式”和业务管理的“台柱子”。

        郏县长桥镇中心小学校长冯亚旭介绍说,张亚磊是他的得力助手,有学历、有思路、有干劲,既主持着该镇规模最大的显忠小学全面工作,又负责全镇小学的教研教改业务。在张亚磊的带领下,显忠小学的教学质量已赶超城区“热点”学校,该校的“三步六阶”课改模式享誉全县,全镇小学质量位居各乡镇第2名。同时,年仅31岁的张亚磊也凭着突出的课改成果、教学业绩、管理水平,成为全县教育行业重点关注的耀眼“新星”。

        青年教师是教育的未来和希望,是改变乡村教育面貌的有效载体。2016年至今,郏县共招聘青年教师1996余人,惠及全县100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和127所薄弱远教学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全县教师结构比例的27%。2018年,投资2300万元,建设教师周转房550套,重点侧重青年教师,切实减轻减轻青年教师的住房压力。近年来,该县共计23名青年教师选拔至学校管理岗位,5名青年教师选拔至副乡科级领导岗位,120余人获得“市级教坛新秀”称号,50余人获得“市级优质课教师”称号。

        郏县教体局局长李刚介绍说,今年,为持续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郏县还继续扩大教师招聘比例,除完成省特岗教师招聘计划外,还将通过专业人才引进、特岗教师招聘、“引进郏县籍教师回郏”、“政府购岗”等多种形式补充教师,做到“缺编就补、招一补一”,切实通过加大教师招聘比例,加快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让青年教师成为农村教育的希望。同时拟在城区框架内新建初中1所,建筑规模为12轨36班1800个学位,选址规划已确定,手续办理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投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1279万元,全部用于县第二实验中学配套设施建设,将于年底建成投用。投入农村教师周转宿舍资金555万元,规划项目学校3所,建设教师周转宿舍60套。与河南建业合作,开工建设500套农村教师住房。投入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资金1500万元,用于采购类资金1005万元,购置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等教学器材。今年3月,省政府发布《关于表彰河南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管理先进单位的决定》,全省20个单位被表彰,郏县位列其中,全市唯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