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访问365官方入口-app下载_mobile365-777_365提款一直在处理中交通运输局门户网站!
        网站已支持ipv6

        派驻纪检监察之窗

        当前位置:

        发奋自雄 立功天地

        365官方入口-app下载_mobile365-777_365提款一直在处理中交通运输局 2021-01-04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着称于世,但他在《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中却认为自己“不能立功天地,字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只能算是俗事。希望弟弟“发愤自雄,勿蹈乃兄故辙也”。

        联系上下文不难理解,郑板桥所说的“发愤自雄”,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决心奋斗,使自己强盛有实力;其二,这种强盛有实力,必须对社会有用、于百姓有益。如此,才有可能“立功天地”,才称得上“大丈夫”。

        作为一种精神特质,发愤自雄自古有之。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中华文明有许多发愤自雄的传奇故事。中国人民深深懂得,困难越是多,挑战越是大,越需要蓄积“发愤”的决心,越需要砥砺“自雄”的意志。这种精气神,蕴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随着时间流转赓续绵延、传承千载。

        发愤,是一种忘我投入的状态。《论语》中,孔子自我评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27岁“始发愤,读书籍”,由于读书太专注,把墨汁当成糖来蘸粽子。事实证明,有了发愤这种力量,就能守得住寂寞、禁得起诱惑,静心沉潜、久久为功,从而把事业做到极致、让生命更加充盈。

        发愤,是一种面对逆境的抗争。司马迁评价《诗》三百篇是“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明代的何景明则认为,司马迁写《史记》本身也是“困屈穷厄,发愤述作”。从商汤、周文王到屈原、韩非,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诸多人物,都是经由旷世困辱、极端磨难的锻压淬炼,才使生命的力量爆发式地喷薄而出,从而留下光昭日月的传世之作、不朽功绩。

        发愤,是一种创造奇迹的途径。河南林州,老百姓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太行山的崖壁上修成“人工天河”红旗渠;河北塞罕坝,林场人一代接着一代干,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地上写下“积木成林、积林成森”的史诗。可见,只要人人发愤、代代发愤,就能汇聚起惊天动地的力量,就能创造出改天换地的伟业。

        对发愤自雄的人来说,任凭光阴荏苒、时序轮替,拼搏的姿态永远不变,奋斗的脚步永远向前。但也有人对此心存疑虑,甚至不屑一顾。须知,有一个道理很朴素: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不努力一定难以成功。与其守在静止的岸,不如做那飞驰的舟;与其当个被动的靶,不如做那呼啸的箭。“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在人生之路上踩下发愤自雄的足迹,本身就能构成一部不朽的长篇杰作。

        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那些还没实现的梦想、尚未抵达的远方,催促着我们踏上征途、策马扬鞭,去穿越万水千山,续写更多传奇。只要我们不忘本来、憧憬未来,真正下定发愤自雄的决心,矢志追求立功天地的目标,就一定能用奋斗定义更加美好的时光,书写无愧于心的人生答卷。(中国纪检监察报 魏寅)